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人才队伍概况
  • 人才工作概述
  • 专家学者
  • 人才动态
  • 研究生教育
  •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人才教育 -  人才动态
分享到

农机界泰斗:记农机化所百岁老人蒋耀

发布时间:2012-02-20 |来源: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作者:夏春华
字体 小 中 大

远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财富。在全国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大喜日子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农机化所)也将喜上添喜。农机界泰斗蒋耀老专家将迎来百岁华诞。蒋耀老专家是农机化所历史上第一个健在的百岁老人。的确是喜事,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时光倒流,再做一次农机化所人

每每谈及现在农机化事业的飞速发展,试验研究设备种类繁多,技术先进齐全,国家政策给力支持,研究氛围融洽浓厚,蒋老说,真想再回到所里做科研人员。特别是在2001年参观农机化所南方种子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时,蒋老更是深情地说,我的年龄能够返回数十年,我一定争取再做一次农机化所的科研人员。蒋老说,他1937年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抗日战争开始,随学校从南京西迁重庆以后,担任过作物学助教,助教兼读农机具专业研究生、教农具学课程讲师。在这些工作阶段里,曾多次遇到过种子加工技术方面的问题,那时经常受到参考资料不全和找不到的痛苦,现在有了种子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就解决这个大问题了。

世界首台插秧机的开山祖师,试验设计组组长

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原创性工作是最难的,而蒋老就是发明中国(也是世界的)首台插秧机的开山祖师,他率领的团队将人们从繁重的插秧活中挺直起腰来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从1953年开始,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就被列为正式的科研项目。当时,水稻插秧机在国内外都是一项空白。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56年,他们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畜力插秧机。1959年,在不断改进后,他们研制成功了“南-105(65)”型号的水稻插秧机。1966年初,八机部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插秧机的性能,委托农机化所牵头组织一次全国水稻插秧机歼灭战。歼灭战的前端比试和设计工作于1966年2月—6月在海南岛桂林洋农场进行。通过田间插秧评比评出满意插秧机,然后在满意插秧机的基础上再作提高改进并设计出新机。在歼灭战中,蒋耀被委任为试验设计组组长。

经过试验和评比,南-105(65)型插秧机被确定为基础机型,经过进一步提高改进后设计新机。新机的样机由湖南耒阳插秧机厂生产制造,先后在海南、广东、湖南、湖北四省进行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到1967年定型为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该机型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1年获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

这和以前的畜力插秧机不同。畜力插秧机是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畜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但机动插秧机设置了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因为水田里非常泥泞,为了减少阻力,研究人员采用了独轮装置。就这样,中国第一台完全机动的水稻插秧机在南京诞生了,并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在1970-1980年这十年时间中,全国推广了20-30万台“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几年前,这种型号的插秧机样机就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位于浙江余姚的中国农机博物馆,被永久保存了。

老骥伏枥,虽已高龄仍心系三农

受聘担任《中华农器图谱》编委顾问,尽管年事已高,仍旧是热情不减当年,对编写图谱的必要性、方法等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列出数十种古老农器的名称,提供了查找线索。

90多岁高龄仍整理资料编著出版了《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一书。该书向农民朋友、农场经营者、农业职业学校师生、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专业师生,以及从事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工作的同仁提供农场和家庭多种实用设备的图样、说明和制作。《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的范围涉及农业工程的多个方面,书中介绍的设备大都摘自国内外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企事业单位的有关科技出版物和书刊,它们曾分别在某些场合被成功地证明行之有效、能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群众所接受,可以由我国农场和家庭选择采用。在生产实践中,当人们感到需要某种设备,进而想自己动手制作时,总想在行动之前了解一下前人做过的类似设备和取得的成果,再结合自己的要求和条件,经过分析比较决定合适的方案,最后才开始动手制造。《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的内容可以部分地满足这方面的企求。

如今,蒋老一百岁高龄。可他仍然一心关注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服务“三农”,仍然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树虽老了,仍要繁花怒放,把清芬播撒乾坤。(通讯员 夏春华)

蒋耀生平简介:

蒋耀,1913年8月出生,江苏省宜兴人。1951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和1942年7月先后获中央大学农艺学士和农艺硕士学位,1949年1月获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前曾任中央大学作物学助教、农具学讲师并参与筹建农业工程系。1949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主任、研究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及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退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工作期间主要参与科研项目和取得成果的有:华东畜力水田犁的研制与水田土耕翻窜垡机理的建立与应用;机动水插秧机全国联合设计与东风一2S型全国首个实用插秧机的诞生;南方水稻田间盘育秧成套技术和设备研究,该研究使南方原来高成本的室内盘育秧改进为低成本的田间盘育秧成为可能;南方灌溉用洋风车的改进,此项目使风车头的转向从人力搬动变为自动迎风转向;20世纪80年代农机化新技术情报资料研究。

工作期间撰写、发表论文有:《华东水田地区农机具调查报告》、《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国内外农业机械科技文献及其检索》、《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趋向》等三十余篇。主编及参与出版著作有《农具讲义》、《农业机具》、《80年代国内外农机化新技术》、《中国稻作学》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 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创制成功
    2025-06-25
  • 韩天富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5-06-24
  • “中麦578”规模化种植再获增产增效新突破
    2025-06-24
  • [人民日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中麦578黄淮海区创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
    2025-06-24
  • 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5-06-24
  •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蜂机协同高效授粉助力新疆白杏单产大幅提升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细长粒型水稻如何高产?这个因子有“办法”
    2025-06-24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