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网]蚜虫抵御哺乳动物的“热力警报”策略

发布时间:2025-07-01 |来源: 光明网|作者:宋雅娟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创新团队阐明了蚜虫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通道感知哺乳动物呼出的热气流、从而实现高效逃逸行为的分子机制,为理解昆虫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

15309714339780.png

蚜虫对环境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可通过“预接触逃逸行为”感知哺乳动物呼出的高温和高湿空气,迅速掉落逃生。然而,蚜虫感知温度变化的神经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发现,触发豌豆蚜逃逸行为的关键因素是38℃-39℃高温,而非湿度和二氧化碳。豌豆蚜触角第五、六节原生感觉圈中特异性表达的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通道介导了这一温度响应,其中B亚型比A亚型更灵敏。该部位板形感器神经元对快速升温(21℃到39℃)呈现出时间依赖性的动作电位激活。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该通道基因后,蚜虫神经元对温度的响应能力及其逃逸行为均显著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该通道同时具备感知高温并响应天然驱避剂的双重功能,揭示了蚜虫通过单一分子整合感知多种环境威胁的新机制。这些发现为开发蚜虫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茶树生态低碳栽培显著提升茶园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
    2025-07-01
  • 快速冷却提升绿豆凉粉储存品质
    2025-07-01
  • 黄麻纳米纤维素可成益生菌"防护盾"
    2025-07-01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1
  • 天然肽聚糖纳米颗粒助力植物源疫苗纯化与递送
    2025-07-01
  • [光明网]桃子的“保鲜密码”被破解!科学家揭示桃果实慢溶质性状形成机制
    2025-07-01
  • [CCTV-2]《第一时间》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2025-07-01
  • [工人日报]蚜虫靠“热力警报”从哺乳动物口中逃生
    2025-07-01
  • [工人日报]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5-07-01
  • [科技日报]柑橘皮“变身”新材料 糖尿病创面愈合提速2.7倍
    2025-06-30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