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工人日报] ARC生物耦合技术赋能花生“一扩双提”

发布时间:2025-09-27 |来源: 工人日报|作者:黄哲雯
字体 小 中 大

9月24日,从河南兰考县考城镇花生提质固氮绿色增产ARC生物耦合技术万亩连片示范田测产与现场观摩会传来喜讯:应用花生提质固氮绿色增产ARC生物耦合技术的田块,克服了花生苗期持续1个月高温干旱不利气候条件,花生亩产仍达466.58kg,相比对照增产28.6%,实现了大幅增产增收。

观摩会现场,采用ARC生物耦合技术的田块花生叶色浓绿,植株根系发达、长势稳健,根瘤数量呈倍数增加,果实饱满白净,且花生果品相好,产量收益显著增加。

据介绍,ARC生物耦合技术已连续4年在兰考县考城镇示范应用,提质固氮增产效果显著,建成了5个万亩以上示范方,为助力兰考花生大面积单产与品质双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形象地比喻:“每一个小的根瘤就相当于一座微型的尿素加工厂。”他介绍,ARC生物耦合技术可使花生植株在生长后期能实现氮素自给,不仅有效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从源头上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还有30%左右生物固定的氮素留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地力提升和土壤健康。

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有效降低黄曲霉污染风险,从源头上提升花生食品的安全性。ARC生物耦合技术的双效赋能,带来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种植户实现了增产与优价收益,企业获得了更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形成了“农民增产增收、企业提质增效”的双赢局面。

“用过(ARC生物耦合技术)后的花生果既饱满又干净,亩产还能有400公斤以上,增产不说,还能少施氮肥,加上黄曲霉毒素污染下降,花生品质上去了,收购企业每吨加价300元到500元收购,每亩能多赚几百元嘞!”河南兰考县考城镇冯庄村的农户手捧饱满的花生果满脸喜悦地说。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强的真菌毒素,玉米、花生、大豆等粮油产品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曲霉毒素阻控一直是国际性热点难题;花生与大豆同属豆科,虽有固氮习性,但大田生产上结瘤很少、固氮效率低,结瘤固氮、减肥增产是百年未解的世界性前沿热点难题。

针对上述两大共性国际难题,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多年持续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发明了ARC生物菌剂,发现了土壤源头阻控黄曲霉提质保安全和同步诱导结瘤固氮、减肥增产的生物耦合效应,首创花生大豆ARC生物耦合技术。

该技术2019年获得国家微生物肥登记证,连续5年在全国22省511个试验示范点应用,2023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2024年被遴选为全国农业十大重大引领性技术,2025年入选中关村论坛农业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前景广阔,为我国花生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硬核关键技术支撑。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 ARC生物耦合技术赋能花生“一扩双提”
    2025-09-28
  • 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27日在广州举行
    2025-09-28
  • [农民日报]辨识入侵物种 共筑生态安全
    2025-09-26
  • [中国科学报]新技术破解黑土地秸秆还田难题,助稻田地力提升
    2025-09-26
  • [中国科学报]专家齐聚吉林观摩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25-09-26
  • [中国科技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
    2025-09-26
  • 耕耘在希望的天山脚下
    2025-09-26
  • 猪蓝耳病继发细菌感染之谜揭晓
    2025-09-26
  • 新型仿生纳米喷雾实现精准抗菌
    2025-09-26
  • 溶解性生物炭对线虫的双重效应获揭示
    2025-09-26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