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京报]干旱、高温、干热风,今年的夏粮如何夺丰收?

发布时间:2025-05-18 |来源: 新京报|作者:周怀宗
字体 小 中 大

干旱仍在持续,中央气象台消息显示,至5月19日,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陕西关中等地无有效降水,日最高气温将在32℃以上,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等地冬小麦干热风风险高,河南焦作、洛阳,陕西渭南、咸阳,山西临汾、运城干热风风险很高。

小满节气将至,当前正是小麦将要成熟的季节,持续干旱、高温和干热风,会给夏粮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干热风需要特别警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党委书记刘录祥。他表示,今年4月以来,部分冬小麦产区陆续出现旱情,各地已经采取了多种应对的抗旱措施,但仍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干热风。

mtbd5-1.jpg

5月10日,陕西省渭南市正常麦田。受访者供图

mtbd5-2.jpg

5月10日,陕西省渭南市轻旱麦田。受访者供图

mtbd5-3.jpg

5月10日,陕西省渭南市重旱麦田。受访者供图

多地干旱,抗旱一直在进行中

新京报: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持续干旱,小麦产区的情况如何?

刘录祥:今年4月初以来,全国冬小麦部分主产区陆续出现旱情。尤其是近期以来,小麦主产区正值灌浆关键时期,持续干旱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将严重影响小麦籽粒饱满度和产量。就目前看,除了河南洛阳、山西临汾、陕西渭北旱塬、甘肃陇东等局部旱薄地墒情较为明显外,小麦主产区夏粮生产总体形势仍然向好。

mtbd5-4.jpg

5月14日,刘录祥在河北沧州查看小麦生产。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针对旱情,各地采取了哪些抗旱措施?

刘录祥:今年春夏以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组成小麦产业科技包县专家团,分赴小麦主产区和100个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与当地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等部门紧急行动,持续开展了高频次的抗旱防灾技术指导服务。

例如,山东科技包县专家团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调配黄河水保障灌溉,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湖北科技包县专家团实施“工程调水+人工增雨”双轨抗旱,鄂北调水工程联动12座水库开闸供水,开展人工增雨4次,同步推进“一喷多促”统防统治,完成旱地小麦抗旱浇灌165万亩次;四川科技包县专家团与四川省气象部门、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种粮大户等紧密合作,对于有水源和灌溉设施的地方,千方百计进行灌溉或浇水抗旱,起到了积极作用;安徽科技包县专家团组织灵璧县20余家农机合作社投入600余台喷灌设备,推广移动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累计浇灌小麦83.5万亩,实现应急抗旱,精准防灾。

新京报:这些措施效果如何?

刘录祥: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分别于4月16日和4月28日进行的小麦抗旱防灾进展调度,到4月底,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已灌溉或出现明显降雨过程的麦田占比超过87%,旱情得到明显缓解。

干热风中,亟须采取有效措施

新京报:夏收季节将至,又遭遇干热风,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干热风对今年夏粮的影响?

刘录祥:“干热风”一般是指下午2时气温高于30℃、田间相对湿度低于30%、风力大于等于每秒3米的热风过程,是小麦生育后期的重大气象灾害,可导致叶片功能衰退、灌浆期缩短、粒重下降,甚至造成小麦逼熟死亡,严重威胁产量。

据中国气象台预计,至5月19日,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陕西关中等地无有效降水,日最高气温将在32℃以上,局地将超过35℃、37℃以上。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等地冬小麦干热风风险高,若不采取防范措施,将显著影响小麦千粒重、产量和品质。及时采取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进行微喷灌等防范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降低产量损失。

近期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都紧急下拨了抗旱防灾专项资金,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积极应对干旱、干热风、“烂场雨”和病虫等灾害防控和安全收储,各部门、各地区、各路技术力量紧盯天气变化,落细措施做好防灾减灾,预计本次干热风对今年夏粮的影响将是有限的。

新京报:今年的干热风是否特别厉害,算不算极端天气?

刘录祥: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小麦灌浆期气温持续偏高,干热风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例如2001年、2014年、2022年、2024年均出现过偏重发生的高温灾情。今年以来小麦主产区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气温偏高、干旱、大风日数偏多,为干热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据中国气象台预计,在今年的小麦灌浆期,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陕西关中等地可能出现干热风天气,部分地区达到中度以上风险,从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来看,如果真实发生,今年的干热风就属于典型极端天气事件。因此,需要各方科技力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抓好当前小麦田间管理,千方百计夺取今年夏粮丰收。

夏粮将熟,小农户该如何自救

新京报:面对干热风,一般可采取哪些应对办法?

刘录祥:三方面的建议。一是科学灌溉,优化田间环境,对墒情不足的麦田,应在灌浆初期及时浇水,补充水分,调节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在干热风来临前3-5天,可结合微喷灌、喷灌设备,适量喷水,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冠层温度,但要避免大水漫灌或在大风天作业,防止后期倒伏。二是叶面喷肥,增强抗逆能力。喷施叶面肥是防干热风、防早衰最简便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可满足小麦植株后期养分需求,促进籽粒灌浆。建议在小麦灌浆期,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有机类水溶肥料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小麦抗逆能力。对于干旱严重或无灌溉条件的麦田,可根据生育进程和天气情况适当增加叶面喷肥次数,加大喷肥用水量,延长叶片功能期;结合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科学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合理混配,实现“一喷多效”。三是选好品种,从源头上防范干热风。建议选择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这类品种往往具有更强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更强的生理抗旱能力,自身抵御干热风的能力强。

新京报:在抗旱中,政府及规模经营者可能更有力量,对小农户来说,是否有可行的应对办法?

刘录祥:小农户在应对干热风时,可能会遇到资源和资金有限的问题,建议根据自身条件,优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耐旱耐热型品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更好的自身抗逆能力;同时有效利用好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支持的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利用好现有的有限水源,优先保障小麦灌浆期的水分供应等,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新闻网]第六届“美美与共”云茶会在杭州举办 邀全球举杯共享
    2025-05-18
  • 农经观察62期:学习一号文件 从“四个着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5-17
  • [科技日报] 我国小麦茎基腐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
    2025-05-17
  • 油菜抗裂角育种获重要突破
    2025-05-16
  • 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集体和个人获得多项上级部门表彰
    2025-05-16
  • 首个石榴端粒到端粒参考基因组图完成
    2025-05-16
  • [人民日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交流会在潍坊安丘举行
    2025-05-16
  • 区域尺度量化绿肥稻田的土壤固碳效应
    2025-05-16
  • “科技包县”创油菜万亩方机收单产纪录
    2025-05-16
  • 光照助力植物工厂合成药物分子
    2025-05-16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