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科学报] :脑洞大开!用棉花生产虾青素,真的可以有

发布时间:2025-06-20 |来源: 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晨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研究员杨作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柳小庆合作创制了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为提高棉花附加值提供了新方向,对提高棉花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上。


6854d0fde4b078fce4498656.png

富含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右)与普通棉花(左)。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供图

据文章通讯作者杨作仁介绍,棉花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其研究长期聚焦于纤维品质与产量提升。然而,纤维仅占棉花生物总量的20%,其余80%为棉籽、叶片、棉铃等副产物。研究表明,这些副产品中含有丰富的萜类、黄酮和脂肪酸等高值功能组分,但因缺乏深度开发导致资源利用率不足。

植物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途径。虾青素作为自然界中的强抗氧化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制药和化妆品领域。然而,微藻中天然虾青素的产量有限,而化学合成虾青素的生物活性较低。由于植物中因含有丰富的虾青素合成前体,已被认为是合成虾青素的理想底盘。

该研究以棉花品种“中棉49”为受体材料,通过跨物种引入莱茵衣藻来源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CrBKT和雨生红球藻来源的β-胡萝卜素羟化酶HpBHY编码基因模块,重建虾青素合成通路,培育出工程棉花。

该棉花植株在幼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花器官、棉铃、棉籽及棉籽油中均呈现虾青素的特征性红色,且不同组织中虾青素积累呈现梯度分布:叶片含量最高(61.03mg/kg鲜重),棉铃壳次之(7.03-9.28mg/kg鲜重),可用于开发动物饲料添加剂(替代人工色素)或抗氧化提取物;棉籽、棉籽油中虾青素含量分别为823μg/kg、410μg/kg,可用于开发天然功能性保健食用油。

该研究实现了棉花植株多组织同步合成虾青素,标志着棉花从“白色纤维经济”向“红色生物工厂”的战略转型,为推动棉花从“单一产出”到“多功能高值化”双收益体系开发开辟新途径。同时,在理论层面为开发新型功能型棉花提供了依据和技术路径。

该研究获得生物育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项目资助。中国农科院生物所苗丽青博士和中棉所助理研究员徐雅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棉所助理研究员马淑雅、柳小庆和杨作仁为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pbi.70170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科学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发布技术进步成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核心动力
    2025-06-20
  • [中国青年报]艾超:寻找土壤肥料的“中国答案”
    2025-06-20
  • [中国科学报] 植物线虫分泌“间谍蛋白”劫持宿主免疫系统
    2025-06-20
  • [光明网] 我国科学家揭示植物寄生线虫“作案”新机制
    2025-06-20
  • [中国科学报]大豆孢囊线虫通稿分泌几丁质水解酶破坏共生关系
    2025-06-20
  • “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 ——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纪实
    2025-06-20
  • [科技日报]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微生物组技术与新型肥料产品创制”现场观摩测产会召开
    2025-06-19
  • [农民日报]微生物组技术助力作物降病害提单产
    2025-06-19
  • 杨振海会见巴西农业与畜牧业部事务秘书佩德罗
    2025-06-19
  • 习近平同普京通电话,重点就中东局势交换意见
    2025-06-19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