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网]《科研论文科普解读》番茄和“土豆亲戚”跨界联姻?900万年前的基因奇迹藏在你碗里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 光明网|作者:宋雅娟
字体 小 中 大



马铃薯和番茄,是餐桌上再熟悉不过的食材。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段奇妙的演化关系。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联合中外科研人员在《细胞》期刊发表的研究,揭开了马铃薯起源的重要秘密——一段始于约900万年前的自然杂交,不仅诞生了马铃薯这一新物种,也催生出了它独有的地下储藏器官——薯块。

植物世界的亲缘关系常常超乎外观的想象。栽培马铃薯所在的马铃薯组,与番茄组、类马铃薯组植物本是近亲。过去,科学家们看着马铃薯和类马铃薯相似的株型,一度认为类马铃薯就是“不结薯的马铃薯祖先”。但分子层面的证据却给出了意外答案:番茄与马铃薯的遗传距离其实更近,即便番茄既没有地下茎也不会长出薯块,和马铃薯的外形差异显著。这种“看脸识亲”的误区,让三者的进化关系困惑了学界许久。

破解谜题的关键藏在基因里。研究团队对101份马铃薯基因组和349份重测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相当于给马铃薯家族做了一次全面的“基因家谱检测”。结果发现,所有马铃薯个体的基因组中都稳定携带两份遗传物质——40%来自番茄组,60%来自类马铃薯组。结合分化时间推算,类马铃薯和番茄的祖先在1400万年前开始走上不同的进化道路,经过约500万年的各自演化后,因地质环境变化再次相遇并发生自然杂交,最终在900万年前孕育出最早的马铃薯物种。

最令人称奇的是薯块这个全新器官的诞生。作为“母亲”的番茄组植物没有地下茎,作为“父亲”的类马铃薯虽有地下茎却不会膨大储粮,而它们的杂交后代却完美融合了双亲的基因优势。番茄提供的SP6A基因如同主开关,启动了能量储存的信号;类马铃薯带来的IT1基因则调控着地下茎的生长方向。另外两个关键基因DRN(来自番茄)和CLF(来自类马铃薯)更是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缺失都会导致薯块发育异常。这种基因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了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储藏器官。

薯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马铃薯的命运。这个地下“粮仓”能储存充足的水分和淀粉,帮助植株度过寒冷干旱的季节;同时带来了独特的无性繁殖能力,仅凭薯块上的芽眼就能长出新植株。这些优势让马铃薯摆脱了亲本的生态限制,在高海拔等多样环境中快速分化,最终形成了包含108个物种的大家族。

这场发生在900万年前的自然杂交,不仅是植物进化史上的精彩一页,更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启示。当我们切开马铃薯烹饪时,或许能想起这段藏在淀粉里的漫长进化故事。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科学报]夹缝中求生存虫妈妈精准“筑巢
    2025-08-15
  • 兰州兽医所积极支援甘肃榆中县抗洪救灾
    2025-08-13
  • [农民日报]书写武陵山腹地“衔接”答卷
    2025-08-13
  • [新华社]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解锁“芯片”密码 我国种业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2025-08-13
  • [科技日报]最新研究破解微塑料调控土壤酶活性“密码”
    2025-08-13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通电话
    2025-08-12
  •  [工人日报]优化养分管理模式可实现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  
    2025-08-12
  • [人民日报海外版]水果怎么吃,才能更健康?
    2025-08-12
  • [工人日报]院士专家共商食用油保供安全大计
    2025-08-11
  • [CCTV-17]《主播说三农》小土豆找妈妈
    2025-08-11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