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日报]农遗智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30 |来源: 光明日报|作者:李先德
字体 小 中 大

【专家点评】

农业文化遗产闪耀着古老的农耕智慧,在保护农业品种、传承农耕技艺、维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当前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何更好地发掘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保存珍贵的种质资源和传统品种。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优良的地方品种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每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有当地独有的一些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如福鼎白茶现在广泛使用的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两个品种都是国家级良种,1984年被当时的农业部分别命名为“华茶一号”和“华茶二号”。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是全球稀有冬果梨和软儿梨的古梨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存地,园内还拥有20多个北方主要栽培梨品种和野生杜梨,是我国北方栽培梨的活态基因库。

传承优秀的农耕技术和加工技艺。如今仍然沿用的耕种栽培、水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总结提炼的智慧结晶。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创造性使用“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种植”“芭茅搭棚遮阴”等独特的白姜种植方法,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哈尼人使用木刻分水法对灌溉用水进行精确分配,不仅有效利用了水资源,还避免了村寨、村民之间因用水发生的纠纷。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遗产地丰富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不仅为实行自然农耕和生态循环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还起到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空气净化、固碳释氧、水质净化等作用。山东夏津县地处鲁西北边缘的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流经此地,又多次改道而行。每一次黄河改道都会带来泥沙和风沙等灾害,给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这个农业系统中种植的两万余棵古桑树起到了保土造林、防风固沙的作用,开创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在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各遗产地的特色农畜品种、优良生态环境、传统加工工艺,同时深厚农耕文化,各地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之路,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还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平台,讲好中国农村发展故事。如广西龙脊梯田借助景观优势,走“旅游+”的路子;内蒙古敖汉小米特色产品优势明显,采用“互联网+”模式开拓市场;浙江湖州依靠桑基鱼塘农耕文化优势,采用“传统文化+”模式来大力发展桑蚕文化产业。在各遗产地的不断探索和持续努力下,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播,社会大众不仅了解到水稻和小米分别起源于我国南方和北方,还知道了早在南宋时期,我国先人就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后经当地珠农的技术攻关,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国。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有了更多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国不仅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最早响应者和成功实践者,还是国际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者。本世纪初,通过“南南合作”项目,浙江青田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使当地稻米和罗非鱼产量几乎翻了一番。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此外,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了八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培训班,分享保护与管理经验。这些交流活动为全球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
    2025-07-30
  • [中国农村网]沼气“点燃”发展之光
    2025-07-30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5-07-30
  • [工人日报]科学家找到小麦抗病早熟的“双效开关”
    2025-07-29
  • 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
    2025-07-29
  • [农民日报]宣贯《成熟蜂蜜》行业标准 引领蜂业品质升级
    2025-07-29
  • 中国农业科学院拓展多双边国际科技合作
    2025-07-29
  • [中国科学网]新方法可一步合成具抗菌功能磷吸附材料
    2025-07-29
  • 秒测!AI视觉技术让油菜籽品质检测像扫码一样简单
    2025-07-29
  • [科技日报]一步合成双功能材料实现高效除磷与抗菌
    2025-07-29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