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发布通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主持申报的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新疆昌吉棉花产品碳足迹标准化试点”正式获批,标志着新疆棉花生产绿色低碳转型迈入标准化、系统化新阶段。
该试点针对新疆棉田水肥投入高、碳排放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聚焦棉花种植系统,开展三大攻关,即一是构建棉田全生命周期碳监测与核算标准体系,量化棉花生产环节的直接与间接排放;二是研发水肥精准调控、秸秆还田与生物炭固碳等关键技术,形成“抑排-增汇-提效”技术标准体系;三是建立绿洲棉田碳核算模型,评估区域减排潜力并制定差异化策略。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填补新疆棉花碳排放标准体系空白,推动棉花生产从“高产导向”向“低碳高效”转型,对进一步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碳汇通常说的是植物将大气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最终固定于土壤中的过程。棉花碳汇的核心在于提升纤维产量与棉秆高效利用。尽管以往的棉秸秆直接还田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但也会增加病虫害传播风险。而棉秸秆经过高温炭化后还田可大大提高棉田固碳能力,并进一步降低肥料氮的使用(减量约25%);同时其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大幅提升,作物增产效果明显。新疆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在保障国家棉花供给安全方面有着非凡的作用。
当前,虽然新疆棉花种植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方面全国领先,但仍面临水肥利用率低、碳排放强度高等瓶颈。为此,建立新疆棉花生产碳排放监测标准体系,研发棉田土壤减排固碳生产技术,并创新集成减碳增汇关键技术体系,对推动新疆棉花从“高产导向”向“低碳高效”转型,乃至进一步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