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科要闻
分享到

【扶贫纪实】油菜铺就致富路 实干打造幸福村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精准扶贫工作队扶贫事迹
发布时间:2020-10-27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作者:郑明明
字体 小 中 大

  田凤坪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市西北角,是全市1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恩施市田凤坪开展对口帮扶以来,工作队发挥全所科技、人才、平台等优势,建设高山油菜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了油菜良种繁育与观花旅游有机融合,带动油料、种植、养殖等合作社7家,惠及贫困户200余户,形成了种植、观花、餐饮、民宿和特色农产品销售一体化发展新模式。2014年—2019年田凤坪村累计脱贫310户107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04%下降到0.42%。经过连续几届队员的奋力描画,五彩斑斓的美丽乡村已经逐渐立体起来,幸福的生活也越来越近。

 

  打造油菜花海,铺就致富幸福路

 

  为发展油菜产业,扶贫工作队探索出“三保障、五统一”的“油菜良种繁育与观花旅游”相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工作模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使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千亩油菜花随梯田层层绵延,蔚为壮观,通过拍摄全村风景宣传片和新媒体推介,每天吸引恩施、利川等市民2000多人次前来观光,餐厅、民宿、土特产等生意火爆,仅油菜花季全村可增收100多万元,千亩油菜花海成为恩施户外的新晋网红打卡点。观花旅游火了,工作队的热情更高涨了,新点子也是层出不穷。引入油料所的紫色、粉色等多彩油菜品种和反季油菜,种植接茬观赏型作物如葵花、酿酒高粱等,打造高山“菜花蜜”、富硒菜薹、富硒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让游客目有所赏、口有所品、手有所购、归有所恋。高山油菜产业辐射带动了武陵山区农业生产发展,为乡村脱贫致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

  

 

  天宝洞绝壁取水,村民喝上山泉水

 

  田凤坪村缺水的问题由来已久,“靠天吃水”是祖祖辈辈田凤坪村人心里的痛,缺水也阻碍了产业发展,农家乐甚至被迫停业。寻找水源,成为工作队心中的头等大事。历经艰辛,他们终于在朝东岩崖顶一面绝壁下120米处的山洞里发现了水源。2018年油料所扶贫工作队出资20多万元,启动朝东岩天宝洞绝壁取水工程。通过徒手攀爬进洞寻水,钢索悬挂吊篮运输等方式,带领尖刀班和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克服洞内低温、路险、湿滑、设备重等重重困难,终于把生命之水从150多米的绝壁引出,解决了田凤坪村朝东岩组、青树脚组等183户村民,780人和牲畜的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缺水问题。天宝洞绝壁取水的壮举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构建食用菌-高山果蔬周年绿色增效模式

 

  根据村里独特的高山富硒环境,扶贫工作队及时引进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并帮助贫困户李芳孝成立了羊肚菌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温棚促早+企业收购”的发展模式,羊肚菌每亩可获1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同时,通过“工厂化育苗+专家技术指导+多品种同步筛选”,工作队确定了西瓜、辣椒、水果番茄等产量高、收益好、销售稳定的果蔬品种,探索西瓜和辣椒套种的良种与良法配套新模式,并验证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食用菌-高山蔬菜周年绿色种植”模式,贫困户种植蔬菜每亩实现收入8000元以上,创新发展少、特、优瓜果采摘休闲农业生态园,助力脱贫致富。

  

 

  组建全产业链农业科技服务队

 

  为了提高田凤坪村老百姓的科技水平,扶贫工作队邀请所内外10余名专家组成农业科技服务队,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环节,围绕村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提供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专家团队形成了上中下游全产业融合的科技服务模式。

  农业科技服务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指导,把农技服务送到了田间地头,促进春耕生产顺利开展。通过工厂化育苗车间精心挑选了优质瓜果种苗,及时发放给贫困户,并邀请科技服务队专家到村讲解了西瓜、番茄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今年高山瓜果丰收奠定了基础。

  

 

  开展产业扶贫、聚焦爱心助农活动

 

  自开展精准扶贫5年来,在油料所支持下,累计完成100多万斤优质油菜良种加价回购,总价值300多万元;通过消费扶贫等形式购买茶叶、土鸡、土豆等农副产品累计18万元;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和爱心助农活动,通过微信朋友圈、线上线下开展产品宣传、销售等活动营造齐心协力爱心扶贫的浓厚氛围,自掏腰包和牵线搭桥等方式累计帮助贫困户100余户销售农副产品达10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贫困户分忧解难。

  

 

  教育与健康扶贫影响斐然,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自2015年以来,扶贫工作队积极践行扶贫先扶智理念,并设立“中油奖学金”,连续5年开展大学和中小学优秀学生奖励资助,累计资助奖励总人数超过100人次,其中本科以上的20多人,州市重点中学30多人。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学生居家上网课,扶贫工作队通过网购书籍、AI地球仪和打印学习资料等方式开展教育帮扶,多层次多维度激励学生,在全村掀起了一股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邀请恩施州中心医院到田凤坪村开展以“乡村义诊,服务百姓,助力健康扶贫”特别活动,免费发放2万多元的常用药品,切实提高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和健康科普知识的知晓率,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通讯员 邹仕乔)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