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科要闻
分享到

沉痛悼念张子仪院士

发布时间:2022-03-31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字体 小 中 大

  春色未满,阴雨凄凄,2022年3月23日清晨,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政协第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张子仪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中国农业科学院全体职工和学生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为我国畜牧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张子仪先生。哀伤如藤蔓,缠绕吾心底。而今魂魄归仙里,唯载英名传万年。张子仪先生为我国动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及饲料工业的兴盛倾注了毕生心血,作为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开拓者、中国饲料工业及现代养殖业的主要铺路人,为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科技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贡献。

  应召归国  人生无悔之起步

  张子仪先生1925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38年考入山西太原师范学校读书。1941年9月东渡日本求学,随后考入京都大学学习农学。1948年获得农学学士学位,被聘为外国人特别研究员。1948年至195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院攻读反刍动物营养学,他聚焦反刍动物微量元素缺乏症这一当属国际动物营养学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了微量元素“钴”对瘤胃微生物放线菌的消长规律,推翻了耕牛“异嗜厌食症氟中毒”假说,并提出了因钴缺乏引起恶性贫血症的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百废待兴、人才奇缺。他响应祖国号召,克服种种障碍,历时一年,于1952年10月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技术员。1957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以下简称畜牧所)成立,自此张子仪先生扎根畜牧所致力于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

  多年后,张子仪先生回忆说:“从个人得失出发,即使继续留在国外,不过添个‘博士’头衔,社会地位、个人生活条件会好一点,但不可能有更大作为”。是祖国的召唤使他决定重新设计自我,报效祖国,“以慰或冤死敌狱或捐躯疆场的千百万同龄人在天之灵,此乃人生无悔之起步”。

  筚路蓝缕  不挠拳拳报国心

  张子仪先生始终恪守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探索科技兴牧之道。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先天不足、后天多难、政治运动频繁、泡沫科学成果此起彼伏。张子仪先生“蹲点跑村”,奔波于晋、鲁、豫之间,主持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解决了部分农区冬春耕牛青黄不接时的饲草问题。1954-1955年,在媒体大量宣传“用砻糠喂猪效果好”的社会背景下,他坚守学术底线、兢兢业业,证实“用砻糠喂猪不仅无饲用价值,而且成本高、喂得愈多、长得愈慢”的道理,在经历被控告、诬陷等磨难,工作组最终澄清事实,终止了砻糠喂猪促生长的伪科学,引导了养猪业科学发展。1958年他牵头首创了全国统一的饲料样品采集方案,制定了《暂行饲料分析方法》。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

  1969年11月,张子仪先生随畜牧所下放青海省,在青海省海西州农牧局农牧工作站工作了10年。尽管条件艰苦,他仍然深入生产第一线,努力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服务。针对柴达木盆地地处高寒,养猪生产落后、死亡率高,所需猪肉多靠内地供应,运费高、损耗大等实际问题,1976年,他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首次在乌兰县宗务隆公社建成了猪、肥、粮良性循环的示范猪场,为当地市场供应鲜肉,获得各界赞赏。1979年,张子仪先生当选海西州政协委员和省人大代表。

  张子仪先生在下放青海10年间,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关注国内外科研动态,千方百计抢救、保存了建国以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面的大量原始资料,并进行勘校、筛选,为“六五”期间整理出版《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早期饲料工业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设计提供了急需的第一手参数。该项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甘为人梯  学科开拓与铺路

  1979年畜牧所恢复建制后,张子仪先生从青海回到北京。他持续开展动物营养与饲料价值评定研究,编制了《中国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表》《饲料工业原料标准》等系列标准,出版了《中国饲料学》等专著,主持或参加完成的饲料工业标准达到当时饲料工业标准总数的一半以上,结束了我国饲料工业“无标”生产的历史,为开创我国饲料工业标准化建设和推动饲料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全国畜禽营养研究会(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成立,张子仪先生当选秘书长,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学风,以及关心学会发展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获得同行赞许。在此后的12年间,他先后担任学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1989年,在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奠基人许振英教授的倡导下,他积极策划、筹措经费,倾力创办了《中国动物营养学报》。

  20世纪末是我国科研成果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张子仪先生提出了“中国饲料分类法及编码系统”,于1989年牵头创建了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该中心已连续32年向全国发布《中国饲料成分营养价值表》,推动了饲料营养研究成果信息化管理和即时共享。正是得益于包括张子仪先生在内的畜牧兽医界几代人的努力,我国饲料工业逐步壮大,自2011年以来我国饲料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

  老骥伏枥  矢志初心坚如磐

  张子仪先生一生广学博览,十分注重知识更新,他经常自我反省,不断否定自我,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先生进入耄耋之年后,仍潜心钻研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史,领悟畜牧业乃至农业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论断。如:动物疫病防治要从“防重于治”到“防养并举”向“养重于防”打“持久战”的观点;对农牧结合问题,提出要从“有啥喂啥”向“种啥喂啥”最后达到“喂啥种啥”的方向过渡的循环经济观,是主张“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苦口婆心地呼吁科学研究要敢于创新,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苦干、实干加巧干;要洋为中用不唯洋,古为今用不泥古;选题要急国民经济当务之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有“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意识,要棋看三步等等。张子仪先生一生孜孜追求并铸造的这些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是我国动物营养学人学习的典范。

  2005年,为了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排除条块分割的限制,张子仪先生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强强联合,携手共建我国畜牧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迄今实验室在“作贡献、出成果、育人才”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引领国内学科发展。针对我国规模养殖业中长期被忽视的“应激”问题,张子仪先生提出了一系列根治的策略与建议,与助手们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首次设计建成了系统研究“环境应激”的“畜禽环境人工气候舱”,引领我国畜禽环境生理学领域发展。他在八十高龄,仍率领三代科研工作者原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及配套国产酶试剂盒,在国内大型农牧企业和科研单位广泛推广应用,实现了饲料养分效价评定从“传统动物试验”到“实验室标准化”测定的转变,解决了饲料养分效价评定“车不同轨、书不同文”的标准化问题。他在九十五岁高龄时,仍策划组织出版了约1500万字的《中国畜牧饲料史料活页》,将毕生积累的畜牧资料数据公布于世,启迪后学。

  一生敬业忠于国,七秩清风效圣贤。张子仪先生毕生胸怀科学报国之志,品高德馨,治学严谨。他身先士卒,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求实创新、勇攀高峰。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畜牧科技人才。先生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畜牧科技事业,用一生诠释了当代科学家精神。张子仪先生的一生,是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忆往昔,我们永远铭记。我们要学习张子仪先生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传承张子仪先生崇高的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张子仪院士千古!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