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我们的名字叫“长江”——三个沿江村庄的变迁故事

发布时间:2025-06-03 |来源: 新华社|作者:陈凯 史卫燕 陈杰
字体 小 中 大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长江源头到中游、再到下游,那些以“长江”为名的村庄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近日,记者来到长江上中下游的三个长江村,聆听这些依江而生、因江而兴的村落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搬,还母亲河一方清净

【坐标: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

夏日阳光下,房屋的红屋顶、白院墙与一排排高大的杨树相互映衬。村中小湖湛蓝,游客快活地露营、戏水,湖畔时尚的咖啡馆里,人们惬意休息。

这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

在搬到这里前,长江源村的村民世代居住在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唐古拉山,在长江源头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

随着牛羊增多,草原不堪重负,昔日养活三四百头牦牛的草场,变得百头都喂不饱。更令人忧心的是,草场退化直接导致长江源生态恶化,土地沙化、遍地鼠洞,自然灾害频发。

“黑乎乎的鼠洞像是打在心里,看了让人难受。我们不能把这样的长江源交给子孙后代!”长江源村村民闹布才仁说。

2004年,积极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唐古拉山6个村128户、407名牧民自愿搬迁。作别沱沱河、翻越昆仑山,走了400多公里后,牧民搬迁至格尔木市郊规划建设的新村——长江源村,新家园的名字也连着故乡的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青海考察,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2016年,总书记到长江源村考察时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总书记强调,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这让我们既深感使命崇高,又深知责任千钧。我们努力从‘源头人’转为‘护江人’,以对母亲河的深情和对下游人民的厚谊,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

如今,长江源村的乡亲们,把沱沱河畔唐古拉山昔日的家,习惯地称作“老家”“山上”。那里不仅是萦绕乡愁的地方,更是江源生态修复的希望之地。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公园陆续建立后,通过实施生态保护政策,长江源村实现了生态管护员全覆盖,每家每户都配备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持续守护着“老家”501万亩禁牧草场。

闹布才仁是一名生态管护员,每月他都要抽出一周时间回唐古拉山巡护草场。“距离虽远,但我们不觉得苦,守护好我们的家乡、大家的江源,是很幸福的事。”闹布才仁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精心保护,这里的水变清了、草长高了,巡护中碰到野生动物是常事。”

“牧民成为保护长江源的主力,这不仅让大家吃上了‘生态饭’,也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当初选择搬离草原是值得的。”扎西达娃说。

兴,与母亲河共生共荣

【坐标:湖南省临湘市长江村】

湖南省临湘市江南镇长江村村民向翠阳系着围裙,在自家农家乐的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以前靠江吃江,现在靠花养家,日子比从前踏实多了!”她满脸笑容地说。

过去,长江村村民的生计离不开长江:江中捕鱼、洲上圈地种芦苇、堤边放牧牛羊。“那时大家一门心思向长江要收成、向江边要便利,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让村子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向翠阳回忆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长江村党总支书记宋引忠说,长江村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探寻环保与经济发展共生新路径。

沿江偏杂屋陆续拆除、江心洲芦苇场逐渐关停、新建的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渔民也收起祖传的渔网,将世代相依的木船永久停泊在了记忆里。

经过整治的长江岸线重现秀美,焕然一新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望着江畔美景,宋引忠的目光再次被长江吸引。他敏锐意识到,村子的发展仍可以“靠江吃江”,只不过这一次,靠的是绿色生态带来的旅游发展机遇。

2017年,一个构想落地:村里集中流转堤内土地,统一规划、连片播种了2000多亩油菜。宋引忠期待,借助油菜花海的“美丽经济”带动村庄发展。

次年春天,油菜花竞相怒放,金灿灿的花海如锦缎般铺展,与碧波荡漾的清澈江水构成一幅绝美画卷,大量游客蜂拥而至。

那一年,长江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油菜花节,一个月时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现在,油菜花已成为长江村的“金色名片”。

宋引忠望着江畔花海与粼粼波光,感慨万千:“过去总以为‘靠江吃江’就是向江河索取,现在才真正懂得,保护好这一江清水、两岸青绿,才是我们最牢靠、最长久的‘金饭碗’。”

“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这个村子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如今,这里正在将生态财富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生态好了,游客来了,乡亲们的钱包鼓了,村民年均增收3000元。”宋引忠说,下一步,村里计划打造多元旅游业态,让生态旅游的“花期”从一季开到四季,让青山碧水真正成为村民的“幸福靠山”。

转,护母亲河碧水长流

【坐标:江苏省江阴市长江村】

1962年出生的吴洪兴,原是江苏省江阴市长江村长江化工厂的生产厂长。他怎么也没想到,临退休前还会经历“二次创业”。

2020年,响应长江大保护战略,江苏要求关停一批沿江化工厂,长江化工厂被列入关停名单。当时,这一化工厂每年可为村庄稳定创造约5000万元的利润。

“内心是真不舍得,但长江生态更重要!”吴洪兴说。

2021年1月,化工厂关停。为实现村民和工人再就业,村里开始进军既环保又健康的食品产业,生产燕麦片。吴洪兴也从化工厂生产厂长转为食品厂生产厂长,开启新的创业路。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180度大拐弯。”吴洪兴说。如今,他已退居二线,食品厂发展也走上正轨。

吴洪兴个人职业“大拐弯”,是村庄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最近10余年间,长江村开启产业攀高逐绿之路。先是从“长江边”转战“大海边”,在浙江舟山投资超百亿元,建成占地近5000亩、拥有5公里海岸线的集拆船、修船、造船为一体的舟山长宏国际产业园。目前,这一产业园产值已超百亿元。

“村庄土地面积有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如何平衡,我们选择另辟蹊径,跳出村庄谋发展。”长江村党委书记李洪耀说。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从“粗放”转向“循环”。通过对现有产业链持续强链、延链、补链,村庄逐步构建起“废船拆解—废铁冶炼—钢材轧制—船舶修造—远洋运输”的涉船全产业循环链。

拆船废钢代替矿石炼钢,减少高能耗工序,降低污染排放,每利用1吨拆解废钢,就意味着可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6年,总书记为长江治理开出治本良方,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长江村正是沿着这一指引,持续推动产业不断增‘高’变‘绿’。”李洪耀说。

如今的长江村是名副其实的“幸福村”,经济强、生活富、环境美,5.1平方公里、818户3600多人的村庄产值超千亿元,而向长江排放的污染物却逐年减少。

2023年12月,长江村主动牵头组织长江沿岸上百个村庄座谈,共同倡议“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和谐、绿色的长江”;2024年6月,长江村与长江流域其他18个村庄代表发起并签署“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识。

“长江是我们的幸福源,守护‘一江碧水永续东流’,才能让幸福更长久。”李洪耀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农民日报]科技助农结“金果”
    2025-06-04
  •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风险
    2025-06-03
  • 有效态重金属影响稻田土壤微生物耐药性
    2025-06-03
  • 大蒜素促进奶牛瘤胃微生物群尿素氮代谢流
    2025-06-03
  • 光谱分层智能模型提升农田土壤重金属预测精度
    2025-06-03
  • 华北平原冬小麦遥感测产与水肥智能调控技术取得突破
    2025-06-03
  • [农民日报]冷凉区油菜-烟草一年两熟高效复种技术获得突破
    2025-06-03
  • [央视新闻]农机“大比武” 看看谁是“田间之王”
    2025-06-03
  • [总台中国乡村之声]《围炉话三农》中国谷子育种取得喜人突破
    2025-06-03
  • [工人日报]科学家揭示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膳食预防作用及机制
    2025-06-02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