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网]宋美珍:科研人的心,就该像棉根一样深扎土地

发布时间:2025-05-27 |来源: 人民网
字体 小 中 大

宋美珍,1966年出生,河南省濮阳县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高品质棉花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兼任昌吉州棉花产业体系副首席。主持育成早熟棉品种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专家”“昌吉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宋美珍.jpg

1986年,宋美珍投身棉花科研,2012年起将目光锁定新疆。面对国家棉花产业战略西移的号召,她毅然道:“新疆是我热爱的地方,我愿将人生信念与这片棉田融为一体。”

2018年1月,宋美珍主动请缨,从河南安阳跨越3200公里奔赴新疆,担任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第四任站长。试验站挂着“扎根新疆,献身棉花事业”标语,既是她的誓言,亦是行动的注脚——每年驻站时间长达300余天。她常对团队说:“棉花的科学问题在新疆,答案就在田间。”

2021年,宋美珍举家迁往新疆。在八师133团29连推广“宽早优”植棉模式时,棉农老张望着每亩仅9800株的棉苗忧心忡忡:“宋大姐,往年‘矮密早’模式出苗1.6万株,今年苗这么少,我这连队标兵的脸往哪儿搁?”宋美珍顶着40℃烈日,俯身扒开板结的土层:“老张你看,壮株根系能扎半米深,这才是抗逆的关键。”此后,她每隔十天便到田间观察长势,手把手指导水肥管理。秋收时,老张的棉田不仅以亩产510公斤蝉联全连第一,纤维品质更跃升全团前列。消息传开,周边棉农纷纷登门求教,宋美珍笑言:“技术推广容不得半点水分,只有棉农丰收,才算对得起这身白大褂。”

长期以来,新疆棉花单产徘徊在400公斤左右,传统植棉依赖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2023年,宋美珍主动扛起国家“千百万工程”高产攻关重任。她带领团队反复验证“减密壮株、水肥协同”技术模型。面对质疑,她斩钉截铁:“高产不能靠运气,必须用数据说话!”2024年,项目核心示范区单产突破750公斤,棉农老马感叹:“宋老师的‘科技棉’比老把式更靠谱!”

宋美珍的微信通讯录里,除了家人同事,满屏皆是棉农与技术员。无论是凌晨的咨询消息,还是田间突发的难题,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复。2025年春,一位棉农误以为培训需缴费,悄悄转账千元。宋美珍立即回电:“技术传给大家是分内事,这钱留着给孩子买书本!”挂断电话,她连夜驱车百里,为这位棉农单独补课。有人劝她不必如此奔波,她却摇头:“棉农挣钱不易,咱科研人要对得起这份辛苦。”

宋美珍2.jpg

2024年8月,宋美珍(中)为喀什莎车县巴格阿瓦乡团结村小学学生讲解棉花知识。

十三载春秋,宋美珍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戈壁边缘。有人问她为何坚守边疆,她指着试验田里迎风摇曳的棉株说:“你看这棉花,根扎得越深,铃结得越实。科研人的心,就该像棉根一样深扎土地。”如今,“田间课堂”成了她最生动的讲台,累计推广6000万亩的“减密壮株”技术背后,是她沙哑的嗓音、磨破的鞋底,以及那句朴实的承诺:“让棉农少投入、多赚钱,是我最大的心愿!”

从青丝到白发,宋美珍将一生岁月献给棉花。她常说:“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论文得写在大地上。”棉农称她“自家人”,同事赞她“铁娘子”,她却只是谦逊一笑:“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值了!”如今,她仍穿梭于棉海,身影如棉絮般柔软坚韧,如戈壁般执着无悔,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播撒希望的种子。(中国农业科学院)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衡水试验站揭牌
    2025-05-28
  • 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G蛋白调控油菜素甾醇信号传递机制
    2025-05-28
  • 芽囊原虫调节代谢健康的潜在机制
    2025-05-28
  • 研究发现一种新型广谱抑制I型疱疹病毒药物
    2025-05-28
  • 干旱与养分添加的交互作用
    2025-05-28
  • [农民日报]农业科普赋能 提升科学素养
    2025-05-27
  • [CCTV-13]《朝闻天下》小麦黄淮海主产区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
    2025-05-27
  • [农民日报]全国耐盐碱小麦育种攻关成果丰硕
    2025-05-27
  • 育成期蛋鸡豆粕可消化氨基酸评定
    2025-05-27
  • [光明日报]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开展学术交流
    2025-05-27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