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助力通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刘趁
字体 小 中 大

8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与内蒙古通辽市人民政府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联合举办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促单产提升观摩活动。

937939be-aec5-4e1f-af8c-18c024553243.jpg

参会人员观摩了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玉米“四良融合”百万亩吨粮示范区,“中玉303”万亩高产示范区,水肥精准化管理示范基地和通辽市玉米科技示范园区。详细听取了作科所李少昆研究员和王天宇研究员围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支撑全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情况和耐密抗逆玉米新品种“中玉303”配合该技术在当地的生产应用情况报告,并展开交流研讨。作科所和通辽签订的“科技包市”合作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研发以密植和精准调控为核心技术的栽培模式并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开展良种良法融合推广应用,帮助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成效显著。1000万亩玉米亩穗数高达5500穗,较农户常规管理亩均增密1500穗以上,预测较周边常规种植农户每亩增产200公斤。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表示,通辽市常年玉米种植面积2000万亩以上,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优势产区,也是全国首个整市推进的玉米单产提升市。通辽市与中国农科院李少昆团队等7个国家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415人专家库,加强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万人次。紧扣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一核心,加强高标准农田、“看禾选种”、北斗导航播种等平台建设,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栽培技术“四良”融合。并将65个自治区整建制县纳入建设范围,其中,玉米大豆工程项目扩大到今年7个盟市31个旗县。

近年来,作科所玉米育种及栽培成果在通辽实施推广,多次刷新千亩方万亩片高产纪录,令人振奋。一是要不断强化国家队责任担当,不断推进区域适应性重大新品种选育与提质扩面,加快良种良法技术集成与迭代升级。二是以“科技包县(市)”和“田间课堂”为载体,聚焦职业农民培训和抗逆、广适高效品种和技术推广,共同打造推进“农博士”计划。三是要持续深化院地协同与科企合作,充分与粮食优势产区结合,共同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创建玉米生产与科技创新高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31ea6692-68fb-4130-ac47-0ea4c1531c30.jpg

“通辽模式”的推广应用为全国科技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和黑土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样板和借鉴。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需要点上示范,大面开花。一是中国农科院要与地方政府上下合力齐抓,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充分调度全国各地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玉米精准调控技术的本地化。二是要以玉米为标杆举一反三,加强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科技创新,全力推进过硬品种、技术成果的落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瞄准成果转化落地空间,紧抓技术到位率,进一步增强主粮作物生产能力,服务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据介绍,作科所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以密植高产与三段式精准调控为核心,已在通辽市整建制推开。2025年,依托“科技包市”机制,通辽整建制推广1032万亩,带动内蒙古全区辐射超2000万亩。带动通辽市百万亩平均亩产达到945.3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三成以上。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技赋能 盐碱地变身沃土
    2025-09-03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举行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
    2025-09-02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
    2025-09-02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2025-09-02
  • 习近平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
    2025-09-02
  • 习近平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
    2025-09-02
  • 习近平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
    2025-09-02
  • 多方赋能肉类加工产业提质增效
    2025-09-02
  • [新华社]“中华民族”这四个字,我们重新读懂!
    2025-09-02
  • [农民日报]第三届国家肉类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年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肉类加工产业科技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
    2025-09-02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