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日,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这场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的盛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担任大会主席,以“水稻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设1个主会场和6个分论坛,全方位展现了我国水稻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与未来方向,围绕水稻科研创新、产业协同、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力量汇聚,共话水稻科技前沿突破
作为近年来国内水稻科研界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15名院士、450余名涉农院校及科研单位专家、31家涉农企业代表参会,近700名参与者覆盖水稻遗传育种、基因编辑、智能稻作、稻米加工等全产业链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在致辞时指出,大会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召开,既是对我国水稻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水稻科技原始创新,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要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要进一步加强科企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通过加强原始创新、央地协同创新与科企融合创新,加快实现水稻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水稻科技创新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的水稻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介绍,作为水稻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国水稻研究所在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基因编辑技术、重大突破性品种培育和智能高效稻作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胡培松院士指出,当前,在新一轮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中,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持续涌现,为水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重要作用已经逐步显现或即将深度释放,如利用AI筛选作用于致病因子的靶向药物,筛选抗病蛋白等;结合“BT+IT+AI”,水稻智能设计育种逐渐走向试验验证和育种实践。此外,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水稻生产实现了“耕、种、管、收、储”全环节的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
在遗传育种领域,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远柱研究员介绍,当前我国杂交水稻面临单产提升瓶颈、优质与高产矛盾突出等问题,未来需聚焦籼粳亚种间“双重杂种优势”利用、多抗耐逆基因聚合、镉低积累品种培育等方向,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突破核心难题。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分享了“自主创新+科企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其培育的“荃9311A”不育系已配组育成 172个杂交组合,海外审定品种21个,展现了我国种业企业在品种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
基因编辑与智能技术应用成为大会焦点。专家提出,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优异性状改良中已实现突破,如通过编辑OsNRAMP5基因培育镉低积累品种、编辑NAT1基因提升高温抗性等,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效率与应用安全性。智能稻作技术方面,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数智技术在育种、制种、生产全环节的应用成果,其研发的“智慧育种加速器”可模拟不同生态环境开展作物生长研究,“AI病虫害监测系统”识别率达 90%,为水稻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平台协同发力,构建水稻科技发展新机制
作为水稻科技大会的核心活动之一,第二届水稻科技国家平台研讨会同期举办。来自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12家水稻领域国家级平台的代表,围绕“平台建设与创新发展”展开专题研讨,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提出三大核心议题:一是如何托举青年科研人员主导科学研究,二是如何打通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壁垒,三是如何构建平台与企业高效合作机制。这三大议题迅速成为全场讨论的焦点,引发代表们热烈共鸣。
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进一步聚焦“落地难题”,指出当前平台建设需优先解决青年人才培养、仪器设备科学管理及管理机制与国家战略衔接等关键问题,建议各平台联合设立青年基金,同时,打破平台间“信息孤岛”,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推动跨平台资源真正联动共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道昕从“需求匹配”与“政策适配”角度指出,各平台应充分借助本次会议契机,明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跨平台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他呼吁,科研评估政策向实际需求倾斜,例如为育种工作者制定合适的人才评价标准及项目支持,让政策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
研讨会最终凝聚形成“杭州共识”,明确五项关键行动:一是联合设立青年科研基金,专项扶持青年人才成长,破解科研人才“青黄不接”难题;二是推动仪器设备与科研数据共享,探索制定共享政策并开发专用 APP,打破“信息孤岛”;三是凝练各平台优势研究方向,制定领域内标准化数据规范,明确数据利用路径;四是设立跨平台联动项目,以“有组织的科研”提升项目联合申报与合作效率;五是建立“平台攻关+企业资助”合作模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会代表认为,国家级平台需以“杭州共识”为指引,尽快推进协同机制落地,形成水稻科技攻关合力。
聚焦产业需求,探索水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面向“十五五”,大会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姜仁华表示,中国水稻研究所将坚持聚焦“三个着力”——造就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推广,重点开展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机械化制种专用品种等研发,助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建议,组织全国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协作大团队,联合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开展全产业链协作攻关。重点围绕产量提升、抗性增强、品质改良和养分高效利用等方向,加强关键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创制新种源,培育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并推动其大面积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大会紧密结合水稻产业实际需求,针对稻米品质提升、绿色生产、全产业链增值等关键问题,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积军提出“四良融合”(良种、良田、良法、良机)推动水稻单产提升的思路。他指出,当前我国水稻品种同质化严重、中低产田占比超70%、农机农艺融合不足,需分区域梳理关键制约因子,建立“问题导向—技术集成—标准引领—示范推广”的工作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系统阐述了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路径,其团队研发的“养分专家系统(NE)”可减少氮肥施用27.5%、磷肥16.6%,肥料利用率显著提升,为水稻绿色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稻米品质改良领域,长沙理工大学易翠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籼稻在“相对湿度85%±5%、温度36℃”条件下后熟,可显著改善大米粉糊化特性与凝胶质结构,鲜湿米粉蒸煮损失率降低、咀嚼性提升,为稻米加工企业提供了品质优化的技术标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亲录教授则聚焦稻米全谷物的健康功效,指出糙米中谷维素、米糠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降脂、降血糖等作用,通过人工智能碾米技术可精准保留糊粉层与亚糊粉层,其研发的“米珍营养米”膳食纤维含量达0.9g/100g,谷维素含量41.5mg/kg,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健康主食选择。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成为共识。专家建议,未来水稻产业需打通“科研—生产—加工—消费”链路:科研端聚焦突破性品种与绿色技术研发,生产端推广“四良融合”与数智管理模式,加工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消费端加强优质稻米品牌建设。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隆平高科等企业代表提出,要加快推进水稻产业“走出去”,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建立育种中心与生产基地,提升我国水稻科技与品种的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