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支持等四重挑战。”10月21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盐碱地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玉义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时表示。
据介绍,报告在由国家盐碱地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单位共同编制。报告是继2024年后,连续第二年发布的国内盐碱地领域权威性的技术发展报告。
盐碱地治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部分。对此,报告提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动力和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

图为发布会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据介绍,报告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的差异。在科研产出方面,美国虽然论文数量远不及中国,但科研产出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和质量;在关键技术布局上,以土壤调理剂为核心的化学治理是中美两国共同关注的技术,中国在生物治理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而美国在评估模型和发展盐碱地畜牧/渔业方面具有优势。
该报告遴选了全国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领域具有重大突破性与广阔应用前景的40多项创新成果,并重点发布代表性的新机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突破了一批调控植物耐盐碱的理论机制,选育了一批强耐盐碱的特色植物新品种,创制了一批快速治水改土的新技术”,是我国农业科学家们在近年来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交出的答卷。
针对全国盐碱地情况,报告列举了一批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模式,包括“盐碱地上的麦香传奇—河北黄骅旱碱麦产业”“盐碱地上的甜蜜奇迹—山东沾化冬枣产业”“红色珍宝的咸土情缘—盐碱地枸杞产业”“内陆咸水里的海洋风味—盐碱地对虾养殖。”
“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着四重挑战。”李玉义说,在技术创新方面,现有作物品种耐盐阈值大多在3‰—4‰,适应性有限,节水控盐技术的智能化程度还不足,专用机械设备研发还很滞后,需要在巩固传统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对更高效、可持续的创新技术的研发;在产业发展方面,初级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提升有限,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认知度不高,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形成;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次生盐渍化,洗盐排水对下游生态和环境影响大,生态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尚未建立;在政策支持方面,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支持政策衔接不够。
为破解挑战,报告建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政策支撑为保障,全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具体而言,鼓励创新,突破基因育种与微生物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值”特色农业;加强保护,防止耕地次生盐渍化;以水定地,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盐碱地绿色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