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创新论坛暨“科创中国”作物产业田间品种观摩会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举行。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以“创新早熟种质,赋能寒带玉米自立自强”为主题,汇聚了国内顶尖玉米育种专家和主要种业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发展路径。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创新协作网”成立,首批吸纳十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共同搭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育种联合体”。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王宇鸿介绍,北方早熟玉米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玉米生产基地,以玉米-大豆轮作为主要栽培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这一区域生态类型独特,光热资源有限,对品种的早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然而,目前推广的品种仍然以跨国公司的品种为主,种质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指出:“北方早熟区是种业翻身仗的‘正面战场'。我国在北方早熟区的育种历程相对较短,种质竞争力不强,导致目前国内自育品种与国外先进品种存在明显差距。加快早熟玉米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提升我国寒地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协作网牵头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亮研究员告诉记者,该协作网旨在整合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早熟区玉米“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全面提升我国寒地早熟玉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种质,摆脱对国外种源的过度依赖,争取早日培育出突破性品种,助力北方早熟区的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作物科学研究所黑河试验基地,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生长,金黄的穗粒在秋阳下熠熠生辉。这里展示了来自70余家科研院校和种子企业的已审定或正在参试的极早熟和超早熟玉米品种200余个。同时,还展示了12个适宜黑河地区种植的早熟、极早熟和超早熟大豆品种。这些展示品种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早熟玉米和大豆种质创新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会议指出,要强化种质创新与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早熟玉米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共享利用机制,推动资源面向全国育种单位开放使用;深化科企合作与成果转化,以“科创中国”行动为依托,推动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打造寒地玉米产业融合示范区,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批高标准早熟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