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联合河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南大学等6家科研单位共同主办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长芒苋区域防控技术示范及重大农业入侵物种科普宣传会”在河北廊坊举行。本次会议通过田间观摩测评、技术汇报研讨及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全面展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新发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种群暴发、维持与灾变机制”的核心成果,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一种一策”精准防控技术方案。
长芒苋原产于北美,因具有多种除草剂抗性被称为“超级杂草”,已入侵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其在我国北京丰台区首次被发现,目前已广泛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的路边、农田及废弃地,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15个省份也呈零星分布态势,被列入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防控形势严峻。项目组基于近15年全国范围监测结果,利用叶绿体与核DNA标记测序技术,系统揭示了长芒苋在我国的分布格局,证实其具有多次独立传入过程,明确中高纬度地区为高风险区域,且存在向北继续扩散蔓延的潜在风险。
此次会议重点对项目研发的“长芒苋靶向性种群崩溃诱导技术”进行了现场测评。该技术创新性地靶向长芒苋种子萌发、幼苗发育、种子库形成三个关键生活史节点,构建了具有物种特色的全生育期高效、精准、环境友好的综合防控体系。在种子萌发阶段,筛选出3种高效土壤封闭除草剂,株防效稳定在90%以上;幼苗发育阶段,针对不同生境优选出专用药剂,如玉米田和荒地使用10%硝磺草酮,株防效分别达98.2%和93.6%,大豆田和花生田采用10%乙羧氟草醚,防效均超90%;针对抗性种群,项目组建立了菌药协同防控技术,发现长芒苋抗性与内生菌密切相关,研发的“杀菌剂(乙蒜素)+除草剂(草甘膦)”组合,有效破解抗性难题。
现场测评数据显示,该防控技术体系在不同生境中应用效果显著,在玉米田、大豆田、花生田、荒地均可实现长芒苋种群靶向性崩溃,将长芒苋发生率控制在10% 以下,符合绿色植保发展理念。与会专家对技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建议进一步凝练核心成果,集成熟化现有技术,加大推广力度,让技术更快服务农业生产一线。项目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蒋红波教授表示,将根据专家建议完善成果,确保项目课题顺利结题。
2025年9月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项目组还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廊坊市第二十一小学学生开展“重大农业入侵物种科普宣传会”,通过趣味讲解、实物展示等形式,提升青少年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及防控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参与本次活动。
此次长芒苋防控技术示范及科普宣传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重大外来入侵物种长芒苋“一种一策”精准防控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同时也为构建“科研-示范-推广-科普”四位一体的国家外来入侵物种管控体系提供了成功范例,将为保障我国农业生态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