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南方红黄壤耕地复合障碍形成机理与生态调控关键技术”工作推进会暨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广西南宁召开。该项目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牵头。

示范区观摩现场。中国农科院资划所供图
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研究员、项目首席张会民介绍,该项目初步构建了红黄壤区土壤酸黏板瘦障碍因子时空演变数据库,提出了有机无机协同、干湿交替等复合障碍消减途经,研发了多功能复合障碍消减产品与配套装备,研发了复合障碍协同消减与生态调控关键技术,在广西宾阳、江西进贤、贵州福泉建立了3个千亩示范区。
工作推进会后,与会人员前往宾阳县稻—稻—油菜轮作千亩示范区,现场观摩了降酸培肥、耕层降板厚沃、增碳扩库增容与生态调控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该模式自实施以来,土壤酸化和土壤有效养分失衡等问题明显缓解,水稻长势良好。此次观摩会有效推进了各课题成果的融合与应用,为红黄壤区复合障碍消减与示范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据悉,红黄壤分布于我国南方16省区,耕地面积占我国总耕地面积28%,其中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土壤酸化、黏板、养分缺乏等障碍问题突出,限制了红黄壤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的进一步提升。该项目的实施,为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