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纵深推进、耕地保护与化肥农药减量协同发力的关键阶段,微生物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成为破解“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产能稳提升”矛盾的核心抓手。内蒙古通辽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世界“黄金玉米带”核心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组技术与新型肥料产品创制”项目,勾勒出科技扎根乡土、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升级的生动图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微生物组技术与新型肥料产品创制”项目万亩示范观摩暨实收测产会在内蒙古通辽市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主持,200余位专家、种植大户共同见证微生物组技术为农业增产带来的突破。测产会现场各取10亩常规对照和菌剂处理进行实打实收,折算成标准水分(14%)后对照产量1112公斤/亩,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玉米亩产达到1271.5 公斤,较常规对照增产14.35%。观摩期间还举行了项目推进会,专家组听取了该科技任务和4个子任务的年度进展汇报,总结了重大任务实施成效,为技术优化与区域推广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于通辽而言,微生物组技术的落地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一方面,14.35%的亩增产直接转化为农户的“增收账”,让科技红利实实在在装进农民口袋,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该技术推动玉米产业向“高产+优质+低碳”方向发展,既能提升通辽玉米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为当地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吸引下游加工企业落地奠定基础,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此次通辽观摩会的成果,是微生物组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未来,随着技术在更多区域、更多作物上的推广应用,将持续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让更多乡村凭借技术赋能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