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2025)在京召开。
大会围绕“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主题进行研讨,会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发布《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报告归纳了中国乡村学研究的五个热点:
一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战略概念,其核心理念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学者围绕热点开展研究认为,城乡融合的核心任务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乡村各类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应加强“人、地、钱”以及数据等要素的配置,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破解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障碍。二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研究。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受城市房租、教育、医疗、交通等成本较高、老一代农民工年龄增长、外出务工不便等因素影响,农民外出转移就业空间压缩、规模增速趋缓,农民工回流、返乡创业和就近就地就业规模呈增长态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就业模式已由外出务工为主向就近就地模式转变,就近就地就业将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主要途径。三是县域富民产业研究。“县域富民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从“富民”单轮驱动转向“富民”“强县”双轮驱动。学界围绕乡村产业、富民产业、县域产业理论内涵、政策及其效应、融合发展路径等各个方面开展了扎实深入的研究,学界十分重视借鉴国际上日本、韩国等国家提出的六次产业融合发展有益经验,服务国内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研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学界围绕这一热点主题,开展大量研究,学界认为,农村基本具备的现代生活条件包含生活设施等多种维度,具有现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公平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既要注意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关注国内的先行实践,兼顾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符合中国实际、凸显中国特色。五是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研究。到2035年,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学界对乡村治理有效的理论内涵、成效评价、实现路径、国际理论与经验借鉴、构建“强化党组织引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了大量探索研究。学界普遍关注数字技术对传统乡村治理手段的日益丰富,以及技术支撑下形成的“智治”发展趋势,也关注到,在数字技术等现代化条件的支撑下,德治等传统的治理方式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应发挥。
报告突出五个创新点:一是深化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协同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二是从制度视角深度剖析农民就业机制,提出促进农民就业新对策,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三是推进城乡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四是加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增强治理效能新的优化路径;五是优秀乡村传统展现时代魅力,深化文化振兴的理论体系与政策路径的研究。(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