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2025)在京召开。
大会围绕“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主题进行研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致辞,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梅旭荣主持。

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乡村振兴督查专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曹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张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尼科·赫林克(Nico Heerink)、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副所长山田智子等专家分别围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国农村减贫的国际经验”“乡村振兴政策机制设计”等主题作报告。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发布了《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报告归纳了中国乡村学研究的五个热点,一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二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研究。三是县域富民产业研究。四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研究。五是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研究。
报告突出五个创新点,一是创新性深化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协同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二是从制度视角深度剖析农民就业机制,提出促进农民就业新对策。三是深化城乡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四是加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增强治理效能新的优化路径。五是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魅力,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体系与政策路径的研究。
大会设立两个平行论坛进行专题研讨。平行论坛一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议题,围绕“推进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发展的战略”“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评价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智慧乡村、幸福农户:农民主观幸福感提升的驱动因素”“企业枢纽作为农村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基于视频的信息处理影响农民采用无人机服务的机理”等主题开展研讨。平行论坛二以“乡村建设与治理的路径”为议题,围绕“‘千万工程’:中国式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实践”“缩小种粮农户与企业职工社保差距的思考”“党建引领激活农民主体性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共同体理论视角下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向”“乡村转型与小农生计”“农村的老年护理制度”等主题开展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