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2025)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指导,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等单位支持。大会围绕“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主题,汇聚国内外“三农”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商乡村振兴大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智慧动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需在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持续突破,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共同繁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瞄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需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乡村发展理论及技术模式创新,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发布了《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报告归纳了中国乡村学研究的五个热点。
一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战略概念,其核心理念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学者围绕热点开展研究认为,城乡融合的核心任务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乡村各类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应加强“人、地、钱”以及数据等要素的配置,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破解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障碍。
二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研究。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受城市房租、教育、医疗、交通等成本较高、老一代农民工年龄增长、外出务工不便等因素影响,农民外出转移就业空间压缩、规模增速趋缓,农民工回流、返乡创业和就近就地就业规模呈增长态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就业模式已由外出务工为主向就近就地模式转变,就近就地就业将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主要途径。
三是县域富民产业研究。“县域富民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从“富民”单轮驱动转向“富民”“强县”双轮驱动。学界围绕乡村产业、富民产业、县域产业理论内涵、政策及其效应、融合发展路径等各个方面开展了扎实深入的研究,学界十分重视借鉴国际上日本、韩国等国家提出的六次产业融合发展有益经验,服务国内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研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学界围绕这一热点主题,开展大量研究,学界认为,农村基本具备的现代生活条件包含生活设施等多种维度,具有现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公平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既要注意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关注国内的先行实践,兼顾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符合中国实际、凸显中国特色。
五是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研究。到2035年,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学界对乡村治理有效的理论内涵、成效评价、实现路径、国际理论与经验借鉴、构建“强化党组织引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了大量探索研究。学界普遍关注数字技术对传统乡村治理手段的日益丰富,以及技术支撑下形成的“智治”发展趋势。
报告突出五个创新点,一是创新性深化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协同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二是从制度视角深度剖析农民就业机制,提出促进农民就业新,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三是深化城乡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四是加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增强治理效能新的优化路径。五是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魅力,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体系与政策路径的研究。
主旨报告环节,6位中外专家围绕乡村发展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分享。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副局级乡村振兴督查专员李越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从内涵要求、重点任务、推进机制三方面提出实践路径,强调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因地制宜推广片区化组团式建设模式,引导农民深度参与。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胡向东系统解读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基于31个省固定观测点数据,发布2023年全国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进展指数,指出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仍是短板,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立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初心出发,梳理“三农”政策演进逻辑,指出乡村产业振兴需坚守农民主体地位,警惕“重术轻道”倾向,构建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培育优质劳动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琦分析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数字门槛、人才缺口、技术适配性不足等挑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数据体系等应对路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尼科・赫林克(Nico Heerink)分享中国农村扶贫经验,认为中国在人力资本积累、土地制度改革、非农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实践,为低收入国家提供重要借鉴。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副所长山田智子介绍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结构,强调地域维持与居民主体性,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国际视角参考。
大会设置“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与治理的路径”两个平行论坛。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中,中外专家围绕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战略、乡村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智慧乡村与农民幸福感提升等主题展开研讨,探索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乡村建设与治理的路径”论坛聚焦“千万工程”实践经验、种粮农户社保差距、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农村老年护理体系与政策等议题,为乡村建设与治理提供多元解决方案。
本次大会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更是推动乡村学理论创新与实践落地的重要平台。中国农科院乡村振兴学院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举办学术活动、发布研究报告等举措,推动学科结构从“一农”向“三农”转变,助力中国式乡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建设。未来,学院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新动态,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